和社區一起共老共好:「照護、住居與社區」的滾動方案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阿嬤一路走來就小聲地哼著歌,但聽不出來在哼什麼,等到我聽出是〈何日君再來〉的日文版時,我也跟著唱了一段、阿嬤也唱,唱了約一分鐘......」...


【食養講座】張開土地之網:彭正龍談食農教育的社區實踐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老師給你一塊地,你想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 「我要鋤頭。」 「老師給你鋤頭是因為我相信你。」 於是,一名在教室裡總是坐不住、揚言要用美工刀傷害同學的小男孩,跟著彭正龍在田地中完整地上完...


從義大利/印尼回看台灣飲食/治水:「城鄉、區域與發展」的理論課攻略
作者:鄭雨桐/「城鄉、區域與發展」課程助理、盧怡文/「城鄉、區域與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11月3日,「城鄉、區域與發展」的修課學生以海報與簡報的方式,對特定國家及城市,進行社會、文化與環境三大面向的分析。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五大主題...


【食養講座】覓一個安老的「家」:林嘉慧建築師談照護的空間設計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作為一間日照中心,必須符合老人福利設施的設置標準。不過這個設置標準,又是什麼呢?」林嘉慧建築師開始侃侃而談,他拿到金門日間照護中心設計要求時的困惑。而這樣的問號,也同樣為台下聽講的未來業主們(...


【食養講座】大溪一起哇挖wow!黃慧勤X李宗俊談在地青年與社區共創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一聽到「大溪」,你會想到什麼?豆干?老街? 身為大溪人的黃慧勤,一開始對自己家鄉的印象就跟一般人一樣,不是大溪老街,就是豆干,或從建築人的角度來看,就是漂亮的古蹟。然而對她來說,這些都不是...


Carry Caring:「罩護」、住居與社區的跨域學習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Carry的同班同學 「大家好,我是醫學院XX所的李XX,原本很擔心自己的背景會跟大家格格不入,但是聽完大家的介紹後,真是鬆了一口氣!」一陣譁然大笑沖淡了自介時的彆扭,「照護、住居與社區」這...


【食養講座】在萬華蓋一座「湯恩比館」:沈曜逸談社區組織的培力精神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曾經是一群大學生,不小心跑到社區,然後就第九年了……」10月16日,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的社工——沈曜逸,來到「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這門課分享他在萬華工作的理念與實踐。...


在教室開一家「世界咖啡館」:「社會創新」與創新的課程設計
作者:黃昱翔/「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10月5日下午,台大地理系館的教室開了一家為期兩小時的「世界咖啡館」。這是台大地理系周素卿老師「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這門課程的相關活動,以「世界咖啡館」作為討論方式,讓學生們分享各自服務學...


明天過後,一座生生不息的坪林茶鄉:「氣候變遷」的在地視野
作者:林彥伯/「氣候變遷議題實作」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一起在地方談論氣候 「氣候變遷」這個詞,或許會讓不少人聯想起《明天過後》或《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冰雪肆虐又大塊消融的畫面。而如此全球性的事,一個人似乎也幫不上甚麼忙。除了對電視播送的統計數字...


實用的社會學:「審議民主」的社區實踐
作者:陳伯維/「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審議民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甚至更進一步地積極思考,一個學術味非常濃厚的社會學理論,要如何與在地社區產生關聯、共創一個生生不息的食養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