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實用的社會學:「審議民主」的社區實踐

  • 作家相片: ntuhacreating
    ntuhacreating
  • 2015年10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陳伯維/「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審議民主」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甚至更進一步地積極思考,一個學術味非常濃厚的社會學理論,要如何與在地社區產生關聯、共創一個生生不息的食養之城?

其實這不只是一個問題,也是林國明教授開設「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這門課程的理想與初衷。這個艱難又充滿可能的問號,正是這門課程的故事之始!

一門實用的社會學

「審議民主與公民參與」是一門將理論轉換為實作的創新課程。林國明教授曾在課堂上對學生這麼說:審議民主理論唸得再多,沒有真正走出教室、走入任何一個我們生活的場域,審議民主就只是審議民主,無法成為「實用的社會學」。有別於臺大社會系歷年開設的相關課程,這門課除了教授理論、共讀經典以及舉辦作為審議民主操作的公民會議之外,教授跟學生們更是帶著勇氣走進社區。

一名激發在地知識的學習者

那學生是以什麼樣的角色進入社區呢?值得一提的是,課程設計並不期望學生成為一名萬能的社區改造者,而是一名走入人群的學習者。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相關理論,也將以不干擾社區住民生活為原則,把審議民主的精神帶入社區,進行相互賦權與培力。

如同林國明教授在開課前與當地住民的討論:「每位住民都應該有機會對影響到自己的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然後凝聚成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識。而不是說我比較不會講話、教育程度不好,就不應該參加公共事務。」這門課不只希望學生學習審議民主的實務操作,也希望住民體會到公共事務並非想像中的複雜與排他,大家都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學生是課堂上的學習者也是社區的催化劑,激發在地知識也是這門課程相當重要的價值。

在紹興學程成員的帶領下參訪紹興社區

紹興學程成員帶領學生參訪紹興社區

一次實地走訪

隨著課程的展開,學生們也於十月十六日實地走訪了兩個實作場域——紹興社區以及南萬華的東園社區。並在學生組織「紹興學程」、社規師駐點工作室「東園巷仔內」以及在地文史工作者高傳棋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接觸住民生活、思考在地議題。

參訪紹興社區時,雖然是以導覽的方式進行,但也有當地住民突然現身廟口,跟學生們閒聊起一座廟宇的故事。此外,學生還親眼看到了實體化的在地知識!社區的木製籬笆被颱風吹走後,住民就索性把選舉旗的塑膠竿綑成一排作為替代,但沒想到一用就用了好幾年,現在的桿子籬笆則再也不怕颱風天。

而在東園社區,學生們除了四處走訪外,也進入了當地的社區工作室,與深蹲的社區工作者一起討論社區踏查的注意事項,以及審議民主在東園的發展可能,例如傳統菜市場的活化與羽球場的空間再利用等等。

(東園社區場域助理向同學說明未來社區可發展之議題)

「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公共事務」

一日參訪帶給學生的資訊肯定不夠,仍須學生自主跟社區住民或在地組織互動,才可能聽到更多、更深入的故事與議題。對教師、學生與社區住民而言,課程進入社區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唯有親自走入人群、進入生活發生的真實場域,才可能真正體會到審議民主的精神:「每個人都有權利參與公共事務」。

 
 
 

Comentarios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2015

  • Facebook - Black Circle
  • Instagram - Black Circl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