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食養講座】從課程到創業 搭起一座山不枯的坪林茶鄉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大桌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李佳璇以及郭名揚,於十二月十八日來到台大社工系「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演講。從課程實習到創業,名揚以貼近我們的「學生」角度,分享他對坪林、台灣茶以及社區培力的思考轉折;佳璇則從茶品牌「山不枯」的創發經驗,分享如何以一家公司持續在坪林實踐地方營造。

原講題:「課程創業與地方營造思考:從坪林茶鄉開始的自然安心計畫」

左起:「大桌環境整合」創辦人郭名揚、李佳璇與「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授課教師陳怡伃

從課程與坪林結緣

名揚與坪林的緣分,是從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規劃實習課開始。他從課程出發、進入地方,並逐步與地方的人們產生連結。他笑著說道:「剛開始他們講的話我都聽不懂!」他初次進入社區便面臨挫折,因為聽不懂「茶」的語言。位於台北與宜蘭交界的坪林可謂北台灣的茶鄉,坪林人從生活到生意都圍繞著茶產業,男女老少一開口都是本本茶經。

然而,自從國道五號及雪山隧道開通後,縮短了人們往來台北-宜蘭的時間,卻也減少了流經坪林的人潮;另一方面,坪林作為水庫保護區,土地使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多少影響到茶產業的發展。

在修課期間,名揚做了許多學習與嘗試。起初他對茶非常陌生,於是開始閱讀跟茶有關的書籍、向茶農學習製茶。之後,他還在市集擺攤銷售環境友善的茶品,並對茶農二代進行課業輔導等等,逐步在實作中摸索生態、生產、生活兼具的地方平衡。

名揚與現場聽眾互動

課程結束之後?

不過當課程結束,這些計畫、行動與人,又該何去何從呢?

名揚在過程中,持續思考要怎麼「延續」?怎麼「規劃」?需要什麼樣的「團隊」?此外,他的思考也延續了城鄉所的「大桌精神」,也就是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平等發言與一起決策的概念。人們常會說:「幫助地方」,但他常在想,最後到底是誰幫助了誰?他所想像的「幫助」,是大家一起共好、共助,一同在地方創造更好的未來。

於是今年初(2015年),大桌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且首先推出「山不枯」(Sanpuku)的新創茶品牌!山不枯(Sanpuku)源自日文的「山腰」。山腰是人跟自然的交界、一個共生的地方,象徵著人與環境共存的永續精神,與山林一同生生不息、不枯萎。

為山不枯的「自然安心茶」拍宣傳照(圖片來源:郭名揚)

台茶復興「山不枯」!

大桌環境整合對茶產業以及山不枯的品牌推廣,有很多細緻的想法。他們不只「賣茶」,更想要傳達一種成熟採摘的茶園守護方式:分為減量用藥及合理化施肥的「安心栽培」,以及不施藥、無化肥的「自然栽培」。佳璇更打破台灣人對高山茶的迷思,她指出:「高山確實有好的種茶條件,但不見得是好的製茶環境;中低海拔(丘陵地)也能種出好茶!」他們認為如此採摘與製茶方式不只讓土地健康,同時也讓喝的人健康。

名揚認為「茶」作為「農作物」,它的品質、味道就必須回到源頭的生產,也就是回到茶樹與土地的自然狀態。所謂的「台茶復興」,更意味著用一種新的方式、新的價值去看待台灣茶。「想到茶,你會想到什麼?」他向在場聽眾提問。他們推廣台灣茶,其實除了傳遞背後的環境友善概念之外,也希望鼓勵年輕人喝台灣茶,讓台茶的技藝/記憶延續下去。

「山里街訪」的故事明信片(圖片來源:山不枯)

「山里街訪」串接地方

除了推廣茶之外,他們也接案子參與坪林的地方事務。最近,他們透過「山里街訪」的影片拍攝,讓用心經營的在地商家得以被看見,讓在地的文化與故事經由店家老闆的訪談傳遞出來。

有趣地是,如此形成的公共論述也將不同人之間的關係進行重整與連結。佳璇表示,影片在茶業博物館播放後,不只是地方商家與區公所的關係逐漸改變,他們團隊與地方賣茶商家之間的競爭關係也有所變化,人跟人之間的信賴關係開始打開……。他們希望當地人看見影片後,能理解這塊土地的語言,進而願意再回到這個地方。

從課程的「學生」到公司的「創辦人」,角色的轉變帶來不同的思考。跳脫學生身分後,大桌環境整合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仍會在旅途中不斷地摸索與嘗試,致力搭起一座座山不枯萎的茶鄉。

「山里街訪」影片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