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食養講座】Gaga照顧Gaga:宋聖君談寒溪村的部落化照護

作者:柯昀青/「照護、住居與社區」場域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微風徐徐的十月,由台大社工系陳怡伃老師以及台大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合開的課程「照護、住居與社區」,特地邀請到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以下稱協會)的執行總書記宋聖君,來課堂分享他在宜蘭寒溪村四個泰雅部落的照護經驗。希望能協助即將踏出教室、進入社區的同學們,開始思考一種融合當地文化脈絡與社會關係網絡的照護方案。

從部落婦女舞蹈班出發

從事部落工作長達十年的宋聖君回憶道,自己最早是因為水源地主權抗爭行動才進入寒溪村,但「社區工作都是環環相扣的」,部落族人本身的需求其實也非常重要。除了產業與部落自治議題之外,寒溪村也面臨照護資源短缺的困境。工業化的浪潮衝擊原本以農作維生的部落,於是大部份的青壯年人口紛紛離開家鄉到都市打工,有時甚至一去,便是好幾個月。

最初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正是協會的前理事長李淑敏。她從開設部落婦女舞蹈班開始,邀請老人家一起跳舞,強身健體;為了維持部落老人家的生活品質、尊嚴與文化信仰,更組織起舞蹈班中幾位身強體健的部落媽媽們(最早稱為「五人小組」,除了李淑敏之外,皆為六十歲至八十歲不等的長者),一起拜訪村中的四個部落,提供長者居家關懷或居家清掃的服務。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的執行總書記宋聖君

「有需求就會盡量幫」的部落傳統

由於協會的居家關懷服務格外尊重既有的泰雅文化以及部落傳統,因此運作方式十分獨特。舉例而言,雖然協會最初設定的服務對象為長者,但部落媽媽們秉持族人「有需求就會盡量幫」的原則,遭逢意外或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都會納入拜訪範圍,有時甚至擴及被照顧者的其他家庭成員,比如幫長者的子女找工作。

宋聖君解釋道,之所以關切「整個家庭」的再生產狀態,而不僅關注個人,是因為協會認為家庭生計是老人家很重要的支持——一旦經濟出了狀況,老人的照顧條件就很難穩定。然而在私領域內,究竟應該由「誰」提供「什麼樣」的照顧服務,其實都牽扯到細微的人際網絡,像居家打掃這種比較深入的家庭服務,便很容易引起爭議。

一般而言,家庭環境的打掃工作被視為家中晚輩(特別是媳婦)的責任,如果長者的子女在家,協會卻去打掃,這些年輕人就很可能被貼上懶惰的負面標籤。但協會也擔心,若不伸手協助,在外工作的子女又得在疲累中從事形同第二班的照顧工作,身心其實相當消耗。如今協會在提供服務前,往往會經過部落媽媽們的溝通與討論,另外也發展出幾項指標,試圖找出部落和各個家庭都能夠接受的照護方案。

居家關懷照顧情形(取自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網頁)

Gaga:「你是哪一家的孩子?」

協會的居家關懷服務包含例行性的健康檢測(如量血壓)、發送愛心物資、資源轉介與按摩等,2014年後亦開始送餐服務。但其中最重要的服務,莫過於與長者「聊天」。談話不但能夠滿足長者的情感需求,也是掌握老人家身心狀況的重要管道——唯有好好花時間與老人家談天、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抱怨與叨絮,才可能真正理解他們的需要。

不過,老人家也不見得會對每一位到訪者打開心房。對於十分重視「Gaga」(泰雅語,表示家族或血親制)的寒溪老人來說,以家族為基礎的人際網絡也可能夾帶世代的恩怨情仇,Gaga的連結,可謂他們決定是否接受服務、接受到什麼程度的關鍵。當老人家與照顧者初次見面時,一定會先問「你是哪一家的孩子?」,希望透過血緣、姻親或家族關係建立彼此的信任。如果能夠成功「認親」、判斷「你不是外人」,接著才會卸下心防訴說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最早的五人小組便經常結伴執行任務,藉著特定部落媽媽與長者的親友關係取得信任,而如今已交接給另一群相對年輕的媽媽們,信任關係仍需努力維繫。

村人熟悉的文化想像會讓家族間的歷史——無論是衝突的或友好的——承繼至今,進而使照顧服務的運作模式變得更為複雜。但成功跨越gaga藩籬的照護服務,卻也可能萌生出充滿泰雅氣息的新關係。例如寒溪村的老人大部份都會種菜,當協會去服務時,他們常常會分享自己種植的蔬菜,或者準備簡單的飯菜、飲料招待大家,重現部落往昔的互惠傳統。

自己的部落自己顧

回顧起過去這一段歷程,宋聖君笑著說,起初大家在做的當下,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地照顧」對部落有多麼重要。不過套一句部落媽媽說的話:「既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有能力就應該照顧部落。」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自己照顧自己的老人。

協會之所以試圖找出適合部落的照顧模式,除了源自對部落的情感及認同之外,還潛藏著另一層更殘酷的原因。部落老人若被送到養護機構,通常不久就會不幸辭世,甚至連續好幾位老人相繼撒手人寰。搬遷過程、陌生環境、故友辭世……任何一點都會對部落老年造成莫大的衝擊,因此若能在部落既有的環境與人力下,發展出一套永續的部落化照顧模式,方能提供他們妥善的照顧品質。

部落目前的整體資源不足,除了需要面對即將上路的「長期照顧服務法」帶來的諸多挑戰,例如一村/鄉/部落一機構的整合政治、部落生活與照護工作規範的落差等等,更要注意部落文化進入家庭私領域時的動態關係,建立起平等、多元的照護模式。

「照護、住居與社區」的修課同學們認真聽講

在地方「尋找」照護方案

本學期,「照護、住居與社區」的修課同學們將進入南萬華以及紹興社區,透過實地的田野觀察,設計出尊重當地文化與社會關係的照護方案。同學們會先在課堂上進行扎實的理論思辨,但回到現實社會,一個「結合在地脈絡」的照顧方案究竟是什麼樣貌呢?另一方面,置身社群既有的複雜政治網路,作為社區短暫過客的學生,又應該如何思考自身與社群的關係呢?

同學們從圍繞gaga價值的部落照顧經驗中,除了能抓住一些線索作為進入社區的實作基礎,也能更進一步思考,我們要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尋找出真正回應在地需求、切合居民生活方式的社會設計。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