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明天過後,一座生生不息的坪林茶鄉:「氣候變遷」的在地視野

  • 作家相片: ntuhacreating
    ntuhacreating
  • 2015年10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林彥伯/「氣候變遷議題實作」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一起在地方談論氣候

「氣候變遷」這個詞,或許會讓不少人聯想起《明天過後》或《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冰雪肆虐又大塊消融的畫面。而如此全球性的事,一個人似乎也幫不上甚麼忙。除了對電視播送的統計數字有個虛無飄渺的概念之外,我們很難親身感受到所謂的「氣候變遷」。而更進一步地問,我們又如何在一個地方、一個社區談論「氣候變遷」呢?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坪林一度C/坪林自然酷)」這門課,就是希望我們在面對如此龐大的議題時,也能擁有在地視野。於是,一群來自大氣、地理、城鄉研究等不同專業的師生們,便踏出教室、進入台北與宜蘭交界的坪林茶鄉,進行無數次的討論與探訪,最終希望提出一個在地的行動方案,與茶農一起回應環境的劇烈變動。

坪林參訪活動

2014年:從茶苗長出氣候方案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是一門剛起步的實作課程。2014年初次來到坪林時,老師與學生們先從認識茶農開始,了解當地最重要的製茶產業。跟隨茶農辛勤地做茶和管理茶園,同學們體認到茶作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不僅僅是技術,天氣也能左右茶的風味與香氣。此外,同學在過程中也察覺到坪林茶產業的人力短缺問題,以及未來極端氣候下會遇到的潛在威脅。因此從茶園雜草管理的實際作法,到製茶APP的推廣方案,同學們也對茶園經營提出不一樣的想像。

到了第二個學期,課程的眼光逐漸從一位一位的茶農延伸出去,深入整個坪林鄉村:作為一個與自然共生的社區,坪林在環境與氣候變遷下又面臨了什麼困境呢?雪隧開通後的人潮流失、現代茶飲的變化、翡翠水庫水源保護區的開發限制……諸多因素導致坪林的邊緣化。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無法大興土木、過度開墾的坪林,卻也保留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於是同學們從此出發,提出小學環境與氣候教育、低碳茶的推廣、坪林意象宣傳短片等方案,希望將坪林被視為劣勢之處,轉化成優勢、創造新的可能。

學生在台大校園推廣低碳茶

2015年:將簡報化成實體空間

今年初,課程又重新聚焦回茶農身上,試圖更深入理解人與環境氣候的互動關係。其中,有學生著手規劃小旅行,讓遊客透過實際走訪認識當地特殊的製茶技藝;也有學生嘗試整理坪林的茶栽知識與技術,希望過去的在地知識能成為未來環境變動的調適工具。

更有趣的是,這門進入場域的課程還因緣際會地吸引到一名在地青年的參與旁聽。他不只成為課程師生與坪林的溝通橋樑,再接來的這一個學期(104-1),結合他回鄉創業的想法與熱忱,學生們與在地人便有了更緊密的合作,「氣候變遷議題實作」在坪林則有了一塊具體的實現空間!

明天過後:到達一座生生不息的食養茶鄉

這門實作課程跟著學生一步步地成長而有所變化。一開始,大家會懷疑氣候變遷該如何與當地茶農討論,甚至認為氣候變遷在社區的尺度下似乎沒有任何意義。但隨著與地方的互動越加密切,學生們也逐漸了解任何單一想法都無法解決龐雜問題,本來就必須從教育、產業、生態、農作等各層面多方切入、慢慢累積。

此外包括坪林的人們,大家也可能默默認為學生的設計案只是一項作業,若不繼續經營也只能停在幾張簡報之上。不過當課程連接到在地青年的投入後,一切又突然有了變化。踏在真實的基地上,先前的討論有了實現的空間。不論是融合傳統茶栽知識與草生管理的生態農園,或是一個製茶、品茶的綠色空間,老師、學生與社區都會持續在坪林這塊土地上實踐氣候變遷的地方想像,一起尋找一座生生不息的食養茶鄉。

學生拍攝的坪林意象宣傳短片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2015

  • Facebook - Black Circle
  • Instagram - Black Circl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