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講座】在萬華蓋一座「湯恩比館」:沈曜逸談社區組織的培力精神
- ntuhacreating
- 2015年10月3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曾經是一群大學生,不小心跑到社區,然後就第九年了……」10月16日,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的社工——沈曜逸,來到「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這門課分享他在萬華工作的理念與實踐。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是由台大社會工作學系陳怡伃老師開授的大三必修課,也是知識層級的食養農創課程之一。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多元文化及台灣社區發展政策的影響,「社區」作為一個實踐場域的界線逐漸模糊,活躍其中的行動者也不再限於「社會工作者」等特定身份。因此,本課程便希望藉由深蹲各現場的「社區工作者」現身說法,讓學生認識社區工作的實務面貌,並與課堂知識產生對話,進而反思、突破社區/社會工作者的當代角色。

講題為「大學生社區服務,然後呢?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湯恩比館」的社區實踐
「湯恩比館」源自十九世紀的英國,由中產階級與知識份子組成,主要推行貧民教育、在地文化發展以及衛生觀念覺醒等社區貧窮議題。此外,更主張在地居民的互賴關係,認為不同階級與種族間應相互了解。而沈曜逸便引用其「大學生進入社區」與「公民參與」的概念,在萬華開始一座湯恩比館的夢想工程。
台灣的社區工作大多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稱為「社區發展」,反而少見真正由下而上的「社區工作」。通常國家資源不足時,才會動員社區,因此社區工作的培力精神其實難以貫徹。沈曜逸待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便沒有「發展」二字,強調的就是腳踏實地「做」的價值,以找回社區的草根力量。
「培養專家之前,要先培養生活家。」沈曜逸表示,與居民共同生活的協會工作者,比起政府部門的社工更能貼近居民、了解他們的需求,且居民也更能接受他們提供的服務。協會的辦公室在社區裡、辦理的活動在社區裡、與居民的互動在社區裡……協會可謂與社區居民站在一起。
第一塊磚:從兒童與少年開始
協會首先推動的項目是兒少照顧據點,服務時間為晚上六點到九點。不同於課後輔導教學的形式,協會發展出不一樣的方案——社團活動,讓鄰近的兒童、少年之間能產生聯繫,家長們下班後也有適當的喘息空間。
以「新安小舖」的社團活動為例。協會透過二手物品的買賣,進而培養兒少民主參與以及責任的概念。十歲左右的孩子會和社區工作者一起開會,從待不到三分鐘,到可以自己主持、記錄並達成討論共識,例如自主協調開店時間、宣傳方式與定價,以及決定如何運用這筆作為「夢想基金」的收入。
此外,協會也會透過「社區經濟小組」介紹社會福利產業給居民認識,像是微型創業方案、居家服務和照顧服務員等。這類工作的上下班時間彈性,所得對於一個低收入家庭而言相當有幫助。沈曜逸未來更有意以合作社的方式推展社區合作經濟,然而這在民間尚不普遍,仍需長時間的推廣與對話。

學生現場提問
協力搬運:組織合作與地方政治
除了持續深耕協會本身的服務項目,沈曜逸更強調跨域合作,與地方社群與派系相互協力。其中,「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就是當地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聯盟,討論議題包括送餐、志工培訓、老人發展、兒童發展等,後來更發展成一個共創平台,致力於社區資源的連結與整合。
「協會與協力聯盟中其他社福團體是否存在競爭關係?」有同學進一步對各組織的互動關係提出疑惑。沈曜逸認為,民間團體之間其實具有很多合作可能,例如討論到如何使用社區釋出的公共空間,他們便能透過例會協調出對社區最有益的安排,這與政府單位主導的聯繫會報很不一樣,不是爭取政府方案的競標模式。不同組織具有不同的優勢,如果互相合作,反而能以案主的最佳利益為出發點。
其實里長的關係、地方派系之間的政治角力,更是協會在社區必須正視的權力關係。有同學提出是否可能把身處角力兩端的里長同時拉進來,給雙方一個同台作秀的機會。但沈曜逸提醒,如果單純辦活動或許可以這樣操作,但「草根性的社區工作並不允許這樣玩」。政治無處不在,捲入派系的角力當中,做與不做都是選擇一方的表示。社區工作者不只需要正視地方政治,還要很細緻地進行評估。
回歸一磚一瓦
「協會的終極目標就是殺死自己。」沈曜逸以這句話作為演講的收尾,也顯露出一位社區工作者的培力精神。一座湯恩比館的再次消逝,或許才是它真正完工的時刻,因為一磚一瓦都已打散、融入一個生生不息的社區。

講者與老師、學生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