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在教室開一家「世界咖啡館」:「社會創新」與創新的課程設計

  • 作家相片: ntuhacreating
    ntuhacreating
  • 2015年10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黃昱翔/「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10月5日下午,台大地理系館的教室開了一家為期兩小時的「世界咖啡館」。這是台大地理系周素卿老師「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這門課程的相關活動,以「世界咖啡館」作為討論方式,讓學生們分享各自服務學習課的修課經驗以及課程的創新可能。

「社會創新」強調運用新的策略、觀念與組織回應不同的社會需求,並進而擴大、強化地方社會的力量。而服務學習課程作為台大學生的共同經歷,則經常被批評流於形式、服務內容不明等,顯然需要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理解。而學校作為學生們最熟悉的社區之一,其實正是創新提案最佳出發點。

聚在世界咖啡館的一角熱烈討論

動腦動筆來開店:「世界咖啡館」的討論課運用

當天活動由周老師開場,講授服務學習課的起源、引入台灣的操作狀況,以及香港嶺南大學的服務學習課設計——其認為服務學習課應兼具學術性,可以增進自身對議題的理解,再進而回饋社會,具體地改善個人與社區生活。學生們對這項討論議題有基礎認識之後,便分成三桌,一桌討論一項子議題,分別為:一、各系服務學習課的設計;二、個人服務學習的正負面經驗;三、你認為服務學習的精神與目標是什麼?該如何設計與執行?

「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的概念由Juanita Brown和David Isaacs於1995年提出,希望創造出一個類似公園或咖啡館中、輕鬆不拘謹的氛圍,並透過開放性的討論產生參與者的集體智慧。

活動人數至少12人,4至5人圍成一桌,並在20至30分鐘內討論一系列事先設計好的開放式提問。過程中,除了表達及傾聽外,參與者還被鼓勵以書寫或塗鴉的方式在桌上的白紙留下紀錄。時間到了後,「桌長」必須留在原位,其他成員則繼續移動到其他桌子,開始下一回合。原來的桌長會為新來的成員簡述上一桌次的討論結果,而成員們也可以透過桌上的記錄一窺其他人的腦力激盪,此外也會推選出這一回的新任桌長。

透過數回合的操作,參與者能接觸到各種想法,進而型塑出一套集體知識。其操作準則包括創造友善環境、探索重要問題、串起多元意見、聚集與分享集體發現等。在台灣,世界咖啡館又被稱作公民咖啡館,也是審議民主、參與式民主的重要操作方法。

周素卿老師也坐進咖啡館一起腦力激盪

坐下來串點子:服務學習課的創新設計

當天的討論相當熱烈,不同系所有各自的服務學習內容,但系館打掃是共通項目,而參與營隊、社團甚至是考證照,也可以算抵服務學習時數。然而,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並非沒有質疑。儘管許多課程內容,如偏鄉、海外服務,可以開拓自身視野,但許多類似方案並非從在地需求出發,甚至有消費他們的嫌疑。同學們認為所謂「做中學」,不應只是發揮自身所長,更要在過程中練習換位思考,避免權力或專業的傲慢。

此外,也有同學點出服務學習課程進行跨域整合的可能性。若建立起一套評估及回饋機制,進入特定場域的服務課程成果便得以公開、不斷改進,且各種背景的學生就有機會接力耕耘,進而串聯不同科系的資源。而服務學習課不論對於修課者或是在地居民,都應有持續深化與永續的價值。

兩個願望一次滿足

進入這一家「世界咖啡館」,除了對服務學習課有更多元的認識外,也能激發出一些創新想法,而這些點子也將會是「服務學習DIY」的基礎,繼續深化成一本本課程企劃書。在教室開一家「世界咖啡館」,不只是討論課本身的創新實踐,這座咖啡館更是可能成為「社會創新」的點子集散地!

咖啡館準備歇業,各桌長整理分享大家的點子

「服務學習DIY」小組提案海報(由ENSIT專案經理張雅翔設計)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2015

  • Facebook - Black Circle
  • Instagram - Black Circl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