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y Caring:「罩護」、住居與社區的跨域學習
- ntuhacreating
- 2015年11月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Carry的同班同學
「大家好,我是醫學院XX所的李XX,原本很擔心自己的背景會跟大家格格不入,但是聽完大家的介紹後,真是鬆了一口氣!」一陣譁然大笑沖淡了自介時的彆扭,「照護、住居與社區」這堂課就在這般真摯的開場下揭幕。而這一輪自述更道出本班修課同學的異質性,簡單來說,就是臥虎藏龍!
雖然大部分的同學是社工所與城鄉所的學生,卻一半以上有過實務經驗,在台灣各大城小村留下照護工作或社區營造的足跡,甚至有同學還在兼職當中。於是,議員、教養院院長、護理師、社工師、都計師、農陣成員等各方人馬都匯聚於這門課,每每隔壁座位的同學就是Carry哥、Carry姊(Carry為網路用語,意指很罩、很可靠)。當課堂介紹到雙連安養中心的案例,隨即有同學分享自己在北台灣另一家老人養護機構的工作經驗,並成了下堂課的協力講師;在南萬華參訪時,則有同學現場補充社區的歷史發展,這才知道原來這名同學曾協助規劃當地的公園!

同學們跟著場域助理走訪新舊之交的南萬華
Caring的公共性與空間性
「照護」與「社區工作」作為一種跨越學科、教學相長的議題,需由不同專業彼此對話才可能突破當前的長照困境。而「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就是由社工系陳怡伃老師以及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共同授課,希望藉由閱讀討論、案例研討以及場域實踐的方式,逐步引導同學認識以社區為本的照護模式,並藉此思考相關的都市環境與空間資源課題。
舉例來說,將長者交由外籍看護似乎是家庭的個人抉擇,如此卻忽略了照護的公共面向:從外籍勞工的角度來看,最私密的家庭空間正是他們的勞動空間,背後牽涉的移工勞權與族裔交流等議題,都需要相關法規與公部門的介入。此外,當照護變成商品被消費、以金錢衡量,原本存在於華人社會的孝道思維、鄉里扶持也正被重新形塑。如此看來,照護不只是公共議題,更因其實踐需要真實的空間支持,而需要注意當中的空間脈絡。
進入紹興社區與南萬華的提案
不過,如此跨域對話的課程要如何落實在現實當中呢?課程的一大挑戰就在於讓修課同學進入社區訪調,透過小組集思廣義,進而凝聚出符合社區脈絡、回應照護需求的創新提案,並於期末在社區公開發表。因此,全班共21位同學,便組成四個照護小組,分別進入紹興社區與南萬華。
紹興社區為早期城鄉及政治移民聚居的非正式住宅聚落,同學們在實地踏查中可以看到外推至公共空間的廁所與廚房、自行搭建的棚架以及社區菜圃。聚落中的老人緩慢穿梭在巷弄之間,看似安樂和平卻正面對著拆遷安置與人口凋零的課題。
相對於範圍明確的紹興社區,南萬華的邊界則因地方認同與鄰里分界顯得較為模糊。可以確定的是,作為台北市中心東移發展下一處時空凝滯的老城區,在一波波的都更浪潮中,老人、小孩與弱勢家庭的照護資源勢必重新配置。而在高舉地方發展旗幟的時刻,又要如何將照護議題置於空間規劃的藍圖中呢?

與在地社區組織「紹興學程」的成員聊聊紹興社區
Carry Caring:課堂中的「罩護」關係
面對如此複雜真實的場域議題,同學之間雖然帶著不同的經驗與思維,小組合作卻不見刀光劍影,反倒互相補充觀點,產生了新的「罩」護關係。
以進入南萬華的小組為例,他們以外籍看護與老人聚集的三角小公園為蹲點基地,觀察其中的照護網絡。結果,有同學企圖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互動探討人情/人際議題;有同學則想從空間的角度切入,討論公園作為移工跨國資訊站的發展脈絡。腦力激盪下,大家甚至進一步思考:從居住空間到公共空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連帶是否也產生什麼新的變化呢?
為了在學期末提出具體的社區評估,同學們抱著上述的疑問勤踏社區,原先格格不入的彆扭也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期末的成果發表將不只是照護模式或社區工作的創新提案,同學在其間的互助學習與跨域合作更是開啟了新的學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