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城市X課程設計:一份「城鄉、區域與發展」的實作大綱
- ntuhacreating
- 2015年11月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鄭雨桐/「城鄉、區域與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從「大處」著手:城鄉、區域與發展
面對全球快速變遷下的發展趨勢,能從居家、社區、城鄉、區域(regional/sub-national)、國家、洲際區域 (macro-regional)、全球等不同空間尺度進行思辨,是非常重要與迫切的能力。過去,傳統規劃系所的課程多著重在社區、建築等較小尺度的空間區域,但在全球化的脈絡下,地方發展除了從小處著眼之外,還要從大處著手,也就是以「區域」的尺度開始思考。
「城鄉、區域與發展」這門課過去在簡旭伸老師和林楨家老師的帶領之下,已打下不錯的基礎,建立起討論課制度與區域尺度的議題定位,並進一步結合地理系的專長,教授地理資訊系統、地圖等規劃工具的運用。而本學期(104-1),作為知識層級的食養農創課程之一,兩位老師更致力於「跨域實作」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從深化的理論知識,逐步建立起分析與演繹「具體空間發展議題」的能力。其中,又會特別聚焦於「空間弱勢」的議題。
聚焦「大處」之內:空間弱勢議題探討
「空間弱勢」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弱勢,常伴隨地方與區域發展而產生,是一具有空間性、結構性的弱勢議題,需要在地方發展口號並起的今日謹慎處理。因此,除了在課堂上探討城市區域尺度的發展,同學們也必須關注區域內部的空間弱勢。
本課程將「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計劃中的四個實作模擬場域——紹興社區、南萬華、溪州部落和坪林——進一步昇華成抽象的概念,依序成為非列管眷村(非正式住宅)、老舊市區、都市原住民和都市郊區的空間發展議題。學生不只會以理論分析城市的區域發展,也要對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空間弱勢議題具有人文關懷與行動力。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內部弱勢空間的關注其實具有帶領整體城市發展的潛能,兩者進程是息息相關的。

學生小組對特定國家進行五大面向的區域發展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理論深化與國外經驗
理論研讀的和經驗探討是瞭解地方與區域發展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學生在前半學期將進行理論學習,瞭解地方發展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五大面向,其中又包括資本、勞動、治理、參予、社會創新等重要議題。同時,每位同學還要選擇一個G20中後段班國家的城市或區域進行初步探索,並進一步分組,隨著課程進度對選定區域進行上述五大面向的分析,與理論產生對話。
國外城市或區域的探索不只讓學生了解全球化社會的發展狀況,也是培養學生們挖掘資料的能力,且依據每週的課程進度,同學們還必須對各組選擇之區域進行新聞評論,以求隨時掌握最新資訊。
左右腦平衡發展:量化實務與台灣空間
量性分析方法是目前政府規劃部門與民間工程顧問公司常使用的規劃工具,瞭解及熟悉其概念與目的,是與實務對話的第一步。故本課程後半學期將會進入規劃實務階段,從瞭解台灣的空間規劃體制開始,學習分析都市與區域的人口、產業、土地使用和旅運需求四個面向。
學生們不只在課堂上學習規劃工具的使用方式,還會實際操作,以台灣各縣市區域規劃草案為分析文本,並進一步融合上半學期所學之理論與方法進行改善,讓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學生分享各組在討論課的思辨
真理越辯越明:討論課與在地回應
在地方與區域發展領域中,相關文本與案例畢竟還是以國外經驗為主,因此本課程於每堂課最後一小時設計了討論課,由助教帶領同學從國外回到臺灣案例。討論案例包括阿朗壹、竹科、航空城、天龍國和清境農場等等,不只緊扣地方與區域發展各面向,也都為臺灣目前需要關心且具爭議性的議題。
後半學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分析臺灣各縣市區域規劃草案,討論課也會發揮相似功能,將國外類似發展脈絡的城市對應到臺灣各縣市。因此學生們可以從中參考相關規劃經驗,進一步討論出特定縣市的發展願景與目標形成機制。
此外,討論課與與上課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多元的進行模式,例如腦力激盪、概念圖繪製、辯論和影片欣賞等等,可以與議題相互搭配。透過精心設計的討論課,學生們得以將理論、國外案例與臺灣經驗相聯結,並從中發想出各種議題的新想法。
設計城市X課程設計
新世紀的城鄉規劃將不再只是各種技術與工具的堆砌,而新世紀課程設計也將不再停留於教室內的知識吸收。
到了本學期末,學生將立足於整學期的學習基礎之上,實際提擬出2030年台灣各縣市的未來總體規劃構想,且藍圖中將包含其中一項空間弱勢議題,以城市發展的角度實踐人文關懷。「城鄉、區域與發展」作為一門初級的食養課程,不只在知識層面上提供學生理論與經驗,也期許在實踐層面上能成為學生回饋社會的契機與裝備。
學生將區域分析結果製成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