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坪林生活「相褒歌」:影像敘事曲工作坊的第一課
作者:江欣樺/「影像敘事曲工作坊」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3月26日上午,在吳米森導演主講的「開鏡五四三」之後,「影像敘事曲工作坊」的學員們隨即一同乘車前往坪林,在坪林國中社區教室中,正式開始認識坪林的第一課。此工作坊是「田野之歌」系列工作坊的實作篇,...

和社區一起共老共好:「照護、住居與社區」的滾動方案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阿嬤一路走來就小聲地哼著歌,但聽不出來在哼什麼,等到我聽出是〈何日君再來〉的日文版時,我也跟著唱了一段、阿嬤也唱,唱了約一分鐘......」...


【食養講座】從課程到創業 搭起一座山不枯的坪林茶鄉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大桌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李佳璇以及郭名揚,於十二月十八日來到台大社工系「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演講。從課程實習到創業,名揚以貼近我們的「學生」角度,分享他對坪林、台灣茶以及社區...


【食養講座】銀髮的正義:推動在地老化的社會住宅
作者: 哈曼/台大社會工作學系研究生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2015年11月4日,「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邀請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宣女士,以位於台南的伊甸大林雙福園區為例,分享推動在地老化社會住宅服務的經驗,也引發聽者思考「在地老化」的理想究竟要如何實...


師生們的氣候變遷實作手冊
作者:林彥伯/「氣候變遷議題實作」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從小甚至到大學,多數課程運行的方式都是聽講、作業、考試,由學生單方面吸取知識。然單向教授的結果,常導致學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學,而老師也無法真正理解學生的需求。於是近年來,翻轉傳統授課模式的課...


【食養講座】張開土地之網:彭正龍談食農教育的社區實踐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老師給你一塊地,你想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 「我要鋤頭。」 「老師給你鋤頭是因為我相信你。」 於是,一名在教室裡總是坐不住、揚言要用美工刀傷害同學的小男孩,跟著彭正龍在田地中完整地上完...


從義大利/印尼回看台灣飲食/治水:「城鄉、區域與發展」的理論課攻略
作者:鄭雨桐/「城鄉、區域與發展」課程助理、盧怡文/「城鄉、區域與發展」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11月3日,「城鄉、區域與發展」的修課學生以海報與簡報的方式,對特定國家及城市,進行社會、文化與環境三大面向的分析。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五大主題...


【食養講座】覓一個安老的「家」:林嘉慧建築師談照護的空間設計
作者:謝惠真/「照護、住居與社區」課程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作為一間日照中心,必須符合老人福利設施的設置標準。不過這個設置標準,又是什麼呢?」林嘉慧建築師開始侃侃而談,他拿到金門日間照護中心設計要求時的困惑。而這樣的問號,也同樣為台下聽講的未來業主們(...


【食養講座】大溪一起哇挖wow!黃慧勤X李宗俊談在地青年與社區共創
作者:陳羿潔/「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一聽到「大溪」,你會想到什麼?豆干?老街? 身為大溪人的黃慧勤,一開始對自己家鄉的印象就跟一般人一樣,不是大溪老街,就是豆干,或從建築人的角度來看,就是漂亮的古蹟。然而對她來說,這些都不是...


【食養講座】Gaga照顧Gaga:宋聖君談寒溪村的部落化照護
作者:柯昀青/「照護、住居與社區」場域助理 責任編輯:林月先/「食養農創」專案編輯 微風徐徐的十月,由台大社工系陳怡伃老師以及台大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合開的課程「照護、住居與社區」,特地邀請到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以下稱協會)的執行總書記宋聖君,來課堂分享他在宜蘭寒溪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