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農創與社會研究 系列演講

  • 作家相片: ntuhacreating
    ntuhacreating
  • 2015年2月2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前棟2樓202會議室

時間:12:30-14:00

3/9 城市裡的食農教育 簡妤儒 助理教授/台大社會系

隨著城鄉的不均衡發展,現代人和土地越離越遠,食物的生產與消費也往往沿著城鄉界線產生斷裂。近年來不少教育現場已經開始引入日本食育基本法中「農食教育」的精神,或實踐美國學者提出「公民農業」的理想,試圖透過體驗食物生產過程,重建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不過,食農教育的推動還必須面對當前教育制度、法令和其他結構上的挑戰;尤其是在高度開發、寸土寸金的城市裡,食農教育的目標、面對的挑戰都和鄉村教育現場截然不同。本演講將討論當前食農教育的挑戰和制度改革運動,並邀請台大社會系屋頂農園和小玩伴團隊分享在都會區推動食農教育的經驗,以思索透過食農重構城市空間、社會關係和教育現場的無限可能。


近年有關「食物」的討論在都市研究中興起,尤其「都市農業」成為城市中可見的垂 直耕種、屋 頂菜園、社區園圃等等行動,銜接了都市既有綠美化空間實踐和台灣的社區營造脈絡。事實上,食物生產原是都市形成歷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數百年前歐美 城市的市民配發菜園(allotment garden),乃至於東亞城市邊緣的農耕地景,耕種提供了城市最近便的糧食來源,有其生產價值,「耕種」也是庶民記憶之實踐(mnemonic practice)、城市公共運作的機制之一,尤其是弱勢社群,透過食物、耕種,維持基本生計和自主性,也聯繫流離移動中的文化認同。藉由近年香港新界非 原居民爭取保留農耕、爭取香港糧食自主的行動,我們可以反思食物在城市社會中的文化與政治意義。

6/1 飲食的文化與社會 蘇碩斌 副教授/台大台文所

飲食不只是一種生理行為,更是一種「文化」,亦即具有人為的意義。飲食有其歷史及人類學的根源,尤其與「儀式」有濃密的關係。嘉年華(carnival)狂歡,原本就是謝肉祭儀,狂暴吃喝是為了耗盡食物,用以凝聚人與人的關係,反正大地一切都會再生,這是一種「循環性的世界觀」。但現代人走向逆反的路,以理性、可控制的觀念來對待人的飲食,儀式的狂歡耗費,化約為天天豐衣足食,「人與人的關係」也化約為「人與末端商品的關係」,最符合工業資本主義的「累積性的世界觀」。這次的討論,希望能由兩種世界觀來思考現代人的飲食消費倫理。

Picasa - 農創與社會研究_總表.jpg


 
 
 
焦點文章
最新文章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2015

  • Facebook - Black Circle
  • Instagram - Black Circle
bottom of page